侨界先人篇 ▏郭博:谁来为这一生作注解

日期:2021-10-19

忆郭博:谁来为这一生作注解

徐佳和(整理周佳



郭博诞生与成长的年代,正是那种大事迭起之时。社会的强大光影不可能不影响在它笼罩下的那些重量级人物的人格面貌:或闪现亮光,或涂上阴影。

无论90岁高龄的郭博怎样回避、撇清、低调处理与父亲郭沫若之间的关系,他与父亲容颜上的酷似,让血缘这两个字清晰地为郭博的一生作了注解。




上海金陵东路上一幢旧时英式建筑的六楼,是郭博生前与夫人的安居之处。郭博的身份是位建筑师,也是位摄影家。阳光下的耄耋老人,会使用便捷的手提电脑看照片,也会与摄影记者们讨论手中的数码相机的技术问题。在上海图书馆的《记忆中的上海--郭博摄影作品展》上,郭老心心念念地惦记着要再到展场去看一眼,一边说一边还惦记着因为心脏不好在隔壁屋中躺着的妻子--她也是位日本女子,是新中国日语广播的第一人。




郭博得到的人生第一架相机是当时母亲安娜花费日本货币5元买回来的柯达。9岁那年郭博在日本上小学三年级,正好碰上日本天皇登基,举行美术作品展,郭博将自己的一幅作品送去参展。画的内容是一座红色大桥,凌空飞起,横卧在江面上,桥下画的是蓝色的滚滚的波涛,看上去气势宏伟,色彩鲜明。评比时得了个一等奖。

父母得知儿子获了奖后非常高兴,父亲郭沫若给郭博买了一全套的油画颜料,母亲郭安娜就从生活费中挤出了一些给儿子买了照相机。自此,绘画和摄影同时成了郭博的两大爱好。

摄影和绘画都是花费颇高的爱好,当时郭沫若夫妇在日本的经济很拮据。因此,父母建议郭博在绘画和摄影这两项中暂时只能选一项。懂事的郭博选择了学习绘画,忍痛将摄影的爱好藏在心灵的深处。

1955年,周恩来总理托回乡的日本人给郭博带信:“一个副总理的儿子在国外,像什么样子!?”“那我怎么能不回来呢?”郭博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京都大学建筑系,当时36岁的他在日本建筑设计界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建筑设计师。父亲郭沫若为他安排了专家组的工作,他却坚决不去,“我不是专家,我是野人,我要回上海画图!

继续从事建筑行业是郭博的心愿,上海市建工局设计公司是郭博到沪后的第一家工作单位。很少有人知道,希尔顿饭店、太阳广场、国际贸易中心、延安饭店,那些我们常常目睹的知名建筑,都是郭老的作品。

他从来都保持着惯有的低调,只有一次例外。一天,他端着相机跟随着一位推着平板车卖蔬菜的老农一路拍摄,不久身后又跟上了一位安保人员,郭博突然回身问道:“你干什么?”安保被这个举动吓了一跳,马上厉声反问:“你干什么!我请你到派出所去谈谈!你住哪里?”当安保人员得知郭博住在国务院招待所时,突然什么也没说就跑了。望着他的背影,郭博还“恶作剧”地喊道:“喂,你不是要跟我谈谈吗?”郭老提到这段往事的时候,孩童般的笑容绽开在脸上。一切恩恩怨怨仿佛都在这又天真又沧桑的脸庞中消弭了。